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教育中要充分運用什么思想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教育中要充分運用什么思想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朝花夕拾》中魯迅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談談你的理解?
《朝花夕拾》是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先生的一部回憶性的散文集,它記述了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經歷,不僅飽含著對親友師長的懷念,而且蘊含著豐富的兒童教育觀念,在反復的閱讀中,我越發(fā)深信這一點。
教育要呵護孩子的天性,并順應天性引導孩子學習。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百草園是少年魯迅的天堂,他盡情地釋放著自己的天性。在被送到三味書屋后,他對不知從哪里聽來的那種用酒一澆就消釋了的“怪哉”蟲十分好奇,很想詳細地知道這故事,可當他去問先生時,卻被知識淵博的先生很不高興地用一句:“不知道”打發(fā)了,先生不僅“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讓少年的魯迅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所有的孩子都充滿了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探索心,這也是孩子求知的原始動力,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應該順應孩子的天性,幫助他們保持這種好奇心,引導他不停地去探索更新的世界,去獲取更多的知識。
教育的三個基本要素是什么?
1、教育者——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對受教育者的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著教育影響的人。
2、受教育者——教育實踐活動的對象。
3、教育措施(教育影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進行教育活動時所依賴的一切事物的總和。
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的社會實踐活動。
狹義的教育即學校教育,它不僅包括全日制的學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業(yè)余的學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廣播學校和電視學校的教育等。
它根據(jù)一定社會的現(xiàn)實和未來的需要,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系統(tǒng)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發(fā)展智力和體力的一種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為適應一定社會(或一定階級)的需要和促進社會發(fā)展的人。
試析蔡元培"五育并舉"思想?
蔡元培非常重視健全人格教育,提出“五育”并舉主張。一九一二年初在出任教育總長時提出,教育方針為“在普通教育,務順應時勢,養(yǎng)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同年二月,他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中,提出軍國民主義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項主張。
他把教育分為“隸屬于政治”與“超軼乎政治”兩類。隸屬于政治的有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超軼乎政治的則是世界觀教育和美育。他認為,兩類五種教育均不可偏廢。為了強兵富國,需要軍國民教育和實利主義教育,但“必以道德為根本”。公民道德即“自由、平等、親愛”,亦即儒家的“義、恕、仁”。他把歐洲資產階級道德觀念同中國儒家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揉合在一起,主張培養(yǎng)現(xiàn)實社會的完全的人格。
但教育的終極目的還在于追求超現(xiàn)實的實體世界,使人達到最高精神境界,因此還必須有世界觀教育,即引導受教育者超脫現(xiàn)世,領悟最高精神境界的教育。他認為,這種世界觀教育是知、情、意、德、智、體諸者的統(tǒng)一體。從現(xiàn)象世界進入實體世界,不能依靠經驗或理論,只能依靠渾然直覺的美感,美感是兩個世界的橋梁。他主張“以美育代宗教”,各級學校、各種社會活動都要進行美育。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體系,是以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為急務,以道德教育為中心,以世界觀教育為終極目的,以美育為橋梁。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教育中要充分運用什么思想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教育中要充分運用什么思想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