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孔子教育與老子思想的異同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4個相關介紹孔子教育與老子思想的異同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儒家思想與道德經(jīng)的區(qū)別?
儒道兩家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儒家講求入世、道家講求出世。儒家講先天下之憂而憂、道家講***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儒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道家政治渺小藝術永恒。
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是孔子,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等等。講求仁愛,為政以德馮啟祥。非常講究禮儀,把禮放在第一位, 尊孔孟之道。
道家講求修身養(yǎng)性,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超脫于外物之外,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孔子像和老子像怎樣區(qū)別?
孔子是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鬃釉诋嬒裰惺情L眉長須的老者形象,頗有大家風范,露出兩顆大門牙。
老子耳朵非常大,大額頭和大鼻子,還有像關公一樣的長胡子。長相平凡還留長指甲
孟子是我國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他有小胡子,臉龐消瘦,并且有一種仙風道骨的感覺。
孔子像和老子像是非常好區(qū)別的,一般的孔子像前面都有大成至圣先師的字樣,如果沒有字樣表明,就從像的本身來區(qū)分,因孔孑的前額突出囟門無毛發(fā),而老孑的像最明顯的特征是老子的像邊都要臥一青牛的,因老子西去講道時其青牛是它的坐騎腳力。
孔子的道和老子的道有什么不同?
孔子的道是人道,從社會角度解釋如何行事。比如,孔子溫良恭儉讓只體現(xiàn)在社會上如何做人。
老子的道是天道和人道,也就是自然和社會角度如何行事。比如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體現(xiàn)自然的角度。
孔子的儒家思想,源于《周公·易象》;
老子的道家思想,源于《文王·周易》。
周公之德,講的是君子之德;
文王之德,講的是王者之德。
孔子崇尚德道,老子崇尚道德;
是兩種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
孔子、老子是中國士大夫階層“入仕出仕觀”的楷模,
比較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異同,老子和孔子你更認同誰?
儒家和道家思想比較我更認同儒家思想。
1、孔老比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師和代表,老子莊子是道家的宗師和代表??酌献鳛?儒家的圣賢,給后世樹立了道德(在***意義上)***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為己任,富于理想,諄諄教人,死而后已。老莊作為道家的至人,給后世樹立了智慧***(老子)和藝術***(莊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維能力,以寧靜淡泊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順乎自然而已。
2、人性論比較:儒家的人性論看到了人的社會屬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論看到了人的生理與心理屬性,覺察到虛偽而繁煩的宗***理對人性的桎梏相對個性的摧殘,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3、人生論比較:儒家的人生觀,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yè)為價值取向,內(nèi)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內(nèi)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態(tài)度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xiàn)實有強烈的關切和歷史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道家的人生觀,以超越世俗人際關系網(wǎng)的圖絆,獲得個人內(nèi)心平靜自在為價值取向,既反對心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關心社會事業(yè)的奮斗成功,只要各自順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擾,必然自為而相因,成就一和諧寧靜的社會,其人生態(tài)度消極自保,以免禍全生為最低目標,以各安其性命之情為最高目標,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
4、治國論比較:儒家強調(diào)有為,道家主張無為。【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道家這一思想文化體系的最高范疇,為所有的道家學者所推崇。
5、思想核心方面比較儒家講求“三綱五常”,其思想的核心歸納為“重仁尚禮”,而道家則講求“無為而治”,其思想的核心則為道法自然,儒家尚仁,強調(diào)仁者愛人,必須克己復禮,以對人的尊重和具備同情心作為“仁”之核心標準,而以對自己的克制和約束提高道德水平作為其達到標準之必須手段。?儒家道家思想的共同點1、儒家道家思想的價值體現(xiàn)2、儒家和道家的共同追求3、對大道的追求是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目標,儒家和道家都懷著天下為公的理想,都期待著建立一個保障人們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政治制度。4、本質(zhì)上:儒家思想主旨是仁義,舍生取義,以仁孝治國.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諧,道法自然,以無為治國。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孔子教育與老子思想的異同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孔子教育與老子思想的異同的4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wǎng)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zhuǎn)載內(nèi)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m.kinls.com/post/50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