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教育內部思想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教育內部思想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朝花夕拾》中魯迅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談談你的理解?
《朝花夕拾》是被譽為“民族魂”的魯迅先生的一部回憶性的散文集,它記述了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經歷,不僅飽含著對親友師長的懷念,而且蘊含著豐富的兒童教育觀念,在反復的閱讀中,我越發(fā)深信這一點。
教育要呵護孩子的天性,并順應天性引導孩子學習。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百草園是少年魯迅的天堂,他盡情地釋放著自己的天性。在被送到三味書屋后,他對不知從哪里聽來的那種用酒一澆就消釋了的“怪哉”蟲十分好奇,很想詳細地知道這故事,可當他去問先生時,卻被知識淵博的先生很不高興地用一句:“不知道”打發(fā)了,先生不僅“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讓少年的魯迅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所有的孩子都充滿了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探索心,這也是孩子求知的原始動力,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應該順應孩子的天性,幫助他們保持這種好奇心,引導他不停地去探索更新的世界,去獲取更多的知識。
孟子有哪些教育思想?
關于孟子教育思想有幾個尤為重要的
其中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這個思想無為是非常先進的,同時提倡民貴君輕的思想,但并未得到很好的支持和認可。
他肯定了人性生來是善的,他主張人要清心寡欲,不要為物所累,他一心寄民,其中《孟子》這本作品中很好地體現了他的思想
同時,他還表達了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也。
主張舍生取義~
孟子教育思想是以其“心性論”為發(fā)端。孟子的教育理想、教育內容、教育作用、教育方法以及其他教育觀點都是以“心性論”為基礎。孟子之“心”可視之為正、正是、正心、正道。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求其放心和復其本性。這可稱之為“正是”。孟子的教育過程也是一個“正是”的過程。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先秦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孟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傳承者、發(fā)揚者,也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好為人師,熱愛教育事業(yè),基于教學實踐經驗,形成教育思想體系,影響廣泛而深遠。
孟子認為人性先天具有惻隱 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等“四心”,是為仁義禮智之端,所以人性本善,“仁義禮智 ,非由外鑠 我也 ,我固有之也”《孟子 ·告子上》。人生本來就有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良知”、 “良能”。在這個意義上,人性、人格是平等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告子下》。進而,孟子又指出人性有兩個發(fā)展方向,發(fā)現、保持、擴充自己的善性,沿“人性本善”的方向發(fā)展 ,就會成為君子;意識不到仁義禮智植根于自己內心,不注意發(fā)掘培養(yǎng)本善的心性, 一 任其食色之性膨脹,就會成為小人。
孟子認為,教育要想取得成功,除了教育者的多種教學方法和學習者的積極主動之外,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也很重要。他指出教育的首要作用在于啟人心智。他認為人性中固有之善只是一種稚嫩的胚芽,一般人因意識不到而無法注意培養(yǎng)它,通過教育,可以幫助人去思求、擴充 、發(fā)展這種善性,“存其心,養(yǎng)其性”《盡心上》。由于客觀環(huán)境作用于人性變遷,影響著人的道德品質,長期處于不良環(huán)境習染中的人,必然會喪失善良本心,孟子強調必須通過教育才能尋找回失掉的善性,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于“求放心”,“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1、孟子申明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明人倫”。他強調不論什么時代,興學校、辦教育的目的都是“明人倫”。
2、孟子強調道德培養(yǎng)的首要問題是教育學生立志持志。他認為作為“士”而言 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尚志”,何謂“尚志”?他進而釋之,“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 ,非其有而取之無 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 ,大人之事備矣”《盡心上》,教導學生要志于仁義,堅持自己的理想。
3、孟子格外強調意志鍛煉的重要性。他認為人在實際生活中所遭受的磨難和困苦其實正是對個人意志的最好鍛煉。他肯定逆境對道德修養(yǎng)、聰明才智的提升有重大作用 ,“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痰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盡心上》。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教育內部思想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教育內部思想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