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教育藝術人性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4個相關介紹教育藝術人性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什么流派認為教育目的更應該關注學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人性的培育?
1.文化教育學是19世紀以來源于德國的一種教育學說,主要觀點有:人是一種文化的存在,教育對象是人,教育目的是要培養(yǎng)完整的人格等。
2.實驗教育學是一種以教育實驗為標志的教育思潮。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創(chuàng)設的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在思想和方法上,為實驗教育思想提供了可以直接借鑒和吸取的東西。1901年,德國教育家梅伊曼首先將實驗教育思想稱為“實驗教育學”,1908年,德國教育家拉伊又出版了《實驗教育學》一書,系統(tǒng)闡釋了實驗教育思想。拉伊是德國“實驗教育學”的奠基人之一。
3.實用主義教育學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興起的一股教育思潮,對20世紀整個世界的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發(fā)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代表人物有美國哲學家、教育學家杜威和克伯屈等人。代表著作有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和《經驗與教育》,克伯屈的《設計教學法》等。
人本主義教學理論流派認為教育目的更應該關注學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人性的培育。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是自然實體而非社會實體;行為和學習是知覺的產物,一個人大多數(shù)行為都是他對自己的看法的結果。由此,真正的學習涉及整個人,而不僅僅是為學習者提供事實。真正的學習經驗能夠使學習者發(fā)現(xiàn)他自己的獨特品質,發(fā)現(xiàn)自己作為一個人的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即“成為”,成為一個完善的人,是唯一真正的學習。
為什么說教育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教與學傳統(tǒng)意義上講更注重的,是“科學”二子,也就是學問,理論上的知識而并沒有去精心關注是否學生們都能很好的掌握這種“科學”!
學生們是否真正地掌握了相關的技能,也就是能否用這些科學去解決實際中的具體問題,這就是藝術。
教學之所以理解為一門科學,是因為教學的過程需要嚴謹?shù)倪壿?a href="http://m.kinls.com/tags-s-w.html" target="_blank" class="QIHEIHQd9b4f68805b48611 relatedlink">思維和科學的教學方法,比如從準備教案、教學日歷、講稿、課件等工作開始,都需要理解整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從而有目的性、針對性地傳授知識,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而之所以將教學也理解為一門藝術,是因為,教育工作者除了傳授知識,更要熱愛教育事業(yè),熱愛學生,所謂“身教勝于言教”,當老師要為人師表,用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們,除了教知識,更要教做人.在教育過程中,因材施教,有耐心無偏見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這些都是藝術.當然包括老師的語言,舉止,風度,對于一個好老師而言,這些都是藝術.
什么是人為教育?
全人教育是指教學時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能力、經驗、性格、意愿等主觀條件,并加以配合之來進行教學活動,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學習動機,而能快樂學習。
全人教育的說法來自于人本主義教學理論,該理論是在人本主義學習觀的基礎上形成并發(fā)展起來的,它討論的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論的基礎之上的。
為什么席勒提倡審美教育?
到了西方近代,隨著美學學科體系的建立,美育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歸屬。“美育”概念的提出,標志著它并不完全從屬于道德教育或科學教育,而有自己的特殊性質和特殊規(guī)律。
以席勒為代表的近代資產階級美育思想,之所以不同于古代,不僅在于它具有不同的歷史內容,還在于它對美育自身價值的認識大大前進了一步。席勒用書信體寫成的重要美學著作——《美育書簡》,已經不限于教育的角度,而是從變革社會、實現(xiàn)人性復歸這樣更廣闊的范圍論述美育的。
他看到資本主義物質文明所帶來的人性偏枯的事實,提出通過審美自由活動,來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完全的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教育藝術人性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教育藝術人性的4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